文/沈万九
今年新年贺岁档,由贾玲执导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实现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而贾玲也一战成名。
这是一部贾玲献给已故母亲李焕英的电影,它主要以贾玲和母亲的生活为原型,讲述了她与妈妈的爱。
很多人很好奇,以前以母爱为话题的电影也不少,为什么唯独这一部电影会火得这么快呢?
当初我也很好奇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火,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所以也去影院观影一探究竟,在这里也说说我的观影感受。
第一、为什么这部电影这么火?
电影是结合了喜剧的效果,但是喜剧效果可能不及夏洛特烦恼搞笑。
所以这部电影之所以这么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我们中国人,太缺无条件的母爱了。
电影刻画了一个无条件的母爱形象,一个十分完美的母亲。
贾晓玲在酒桌上眉飞色舞地说着他们将来的女儿多出息时,李焕英只温柔地说了一句: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
李焕英其实是和贾晓玲一起穿越回去的,面对着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仍然选择了平凡的锅炉工,也选择了“一无是处”的贾晓玲,而且她觉得“自己这辈子真的很幸福”。
正是因为无条件的母爱,拨动了无数人的内心,所以导致大部分人看前半部分在笑,后半部分一直哭。
第二、李焕英真的有那么完美吗?
依本人拙见,可能未必,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贾玲对已逝母亲的放大,现实中的李焕英,在2001年贾玲读大学那一年,从运稻草的翻斗车上摔下来,意外去世,给贾玲留下了巨大的悲痛和遗憾。
这份悲痛和遗憾,会放大一个人的感情,就像一个失恋的人,会放大前男友的各种好,只是一个滤镜效应而已。
大家可能也质疑这个问题:
如果真的拥有妈妈无条件的爱,会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造假吗?会把“让妈妈高兴”当作自己的目标吗?会觉得对妈妈充满愧疚,且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个需要被修改的错误吗?
的确,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矛盾的。有些人会放大妈妈的坏,有些人则会放大妈妈的好,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会整合妈妈的好跟坏,妈妈绝不会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也不会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从更宽容、理解的角度,保持与父母爱的链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看见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的存在,从而实现内心“好坏客体”的整合。
星光不问记: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妈妈带着孩子去看《你好,李焕英》,看的时候孩子明明哭的稀里哗啦,回到家后,还是原来那个老样子?
这其实是大家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是人们都在指望通过一些事件来改变别人。
妈妈希望的是女儿会被电影中的贾玲感动,从此决定做个懂事的好孩子;但女儿呢,她实际上是被电影中的妈妈感动了,她哭,是在感慨,自己为什么没有这样一个好妈妈。
这也就是在人的潜意识里,大家都指望着别人为自己改变,指望着通过别人的改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就是我们要从这个思维旋涡中跳出来,想要改变,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