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乐可
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取出软尺,给躺在床上的宝宝量身长,虽然自己量不会很准,而且每次儿保也会量,但出于一种担心和期盼,我已然摆脱不了这个习惯了。就在我皱着眉头读取数字的刹那,一阵似曾相识的感觉穿越时空敲了一下我的头——这动作,这表情,好熟悉!
啊,这不就是当年在我家每天发生的场景吗?那会儿我还是学生,给我量身高、皱眉看数字的人,是我爸。
01. 被“家族基因”落下的我
打从我记事起,我的整个家族在身高方面表现不赖。
我爸176cm,我妈165cm,虽说不能跟姚明等一众终极高个子比,但在人群中好歹也属于可以抬头挺胸、信心十足、昂首阔步的。不光是我爸我妈,他们各自一方的家庭成员都不矮,我的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在年轻时,女的都有160cm多,男的都超170cm,哪怕是年近九旬身子骨缩水了,我和奶奶站一块儿依旧比不过她老人家。至于我的表哥表姐表弟堂弟们,统统成功继承了家族的“高个子基因”:两个表哥近180cm,两个表姐170cm左右,一个表弟相对没那么高,也有173cm,剩下一个堂弟在初中时还没多高,初三毕业时已经飙到了快185cm,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让我大为惊叹。
只有我,是“鹤立鸡群”的155cm。
我止不住地猜测埋怨,上帝给我们分配高度的时候,手抖,把我给跳过了?被高个子家庭成员围绕,在小时候看来是件好事,令我对自己充满希望,长大了却变成了苦恼。逢年过节,大人让我们背靠背比身高是我挥之不去的阴影。从六年级开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身高,更是成了除学习之外的另一备受我爸妈关注的指标。不,它远比学习要让我烦恼得多,好成绩还能通过努力获得,身高这东西,基因把我落下就是落下了,“天道酬勤”再怎么有道理,也是效果微渺。
不过,家长们不会轻易认输,他们依然会对自己孩子的身高满怀期望,并通过各种努力来实现,更何况我爸妈还有基因基础。其实,我的身高在小学时还可以在班上排前几,但可能就是用力过早,后劲不足,从六年级开始,上帝连1厘米都不肯分配于我,停留在155cm,我爸很是着急。
他开始实施一系列长高计划,像大家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首先就是牛奶加量,早上一杯不够,晚上再来一杯;接着就是运动,以跳绳和投篮为优。每到周末,他就带我去学校的篮球场,要么就是让我在小区里跳绳。每次运动完他都笑容满面,好像我每完成一轮跳跃就马上长了个子,而我自己也有同样的错觉。运动之外,每晚我也更早睡觉了。
用三角尺和铅笔量身高也成了日常操作。我家装饰柜旁边的墙面晋升为我的打卡地,铅笔在上面日复一日地画线,越来越擦不干净。至今,没有哪项活动可以像量身高那样,让我体会到希望的升起后面可以如此迅速地跟着希望的破灭——满怀期待靠墙而立,我爸画线,然后无数次看着那根线仿佛触到了无形的天花板,死也不肯往上走,父女眼里瞬间就没有了光。要说这个过程有什么收获,就是我发现原来人体在早晨会高一点点。
剩下的感觉,就只有不甘、难过和自卑了。我已经越来越看清,我就是全家族最矮的人这一事实。小学结束时,对身高的过重看待,已经让我有了不小的心理阴影面积。我抗拒和高个子走在一起,两人一目了然的身高差会激起我堪比loser一样的失败感。
02. 来自同龄人的身高“暴击”
就在我的身高停滞不前时,周围同龄女生的个子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往上冒,这让我感到慌张。因为太过在意,以至于初中上生物课讲人体时,我牢牢记住了这种青春期个子猛长的术语叫“突增”。我是多么地也想体验一下突增的感觉啊!
初中开始寄宿制。开学第一天我妈送我进宿舍,我见到了第一位室友小方,她正跪在床板上铺床垫,她妈妈也在。打了招呼我就埋头收拾自己的东西,当她挂好蚊帐从床上下来,我抬头一看,内心既咆哮又沉默——这个子,170cm即视感。显然,我妈也看到了同样的点,她对小方妈妈说,你女儿好高啊!有多高?小方妈妈笑笑,还行吧,快1米7了。
这是我初中第一天的打击。
刚开学那会儿还没校服,大家暂时穿自己的衣服。小方最爱穿的是紧身牛仔裤,不得不说,宽大的校服只会埋没她的身材,紧身牛仔裤充分显示了她的大长腿。她不仅高,身材比例也很好,一有机会我就像个老色鬼,在她背后偷偷盯着看,心里羡慕得出了宇宙边际。同样一块地,她往那里一站,170cm的个子高挑纤细、亭亭玉立。明明大家都正值青春年华,但阳光洒下来时,首先照到的是高个子的脸庞。
宿舍八人,小方是最高的,其次是160cm-170cm的女生居多。我有意无意地躲在她们这些高个子身后,不想并排,因为身高差让我沐浴不到青春的阳光。
还有一位女生小陈跟我比较要好,和我差不多高。此处我所认为的“差不多高”,指的是没有超过我,起码在我无数次的视线确认后看起来如此,直到一年一度的校园体检。那天下午,我从身高体重秤上下来,看着医生在我体检单的身高一栏写上155cm,不悲不喜,又似是万念俱灰。小陈也量好过来了,我们一块儿往下个项目走去。一般没啥事,大家不会交流各自的体检指标,但对身高的执念让我非常想知道小陈的数字。我不停偷瞄她的体检单,终于趁她双手拿起纸的当儿瞄到了。
156cm。
本来不再为自己身高感到悲喜的我,心情刹那跌入谷底。原来她终究还是高我1cm啊。就像在全家族里那样,我再次成为了宿舍里最矮的那个。我的低落心情,持续了一整天。
后来,我受到的“暴击”不仅来自于同龄人,还来自于比我年纪小的。我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当年她和班上一位女生的妈妈很熟络,两家常有往来。这个女孩子比我小三岁,我初一时,她还是个不到150cm的小个子;我初二时,她迅速超过了150cm有多;我初三时,她赶超我,去到了160cm左右。我以为这就停止了,结果她的身高还在长,似乎突增在她身上踩下了油门——等我中考完,她已经超过170cm了,博得了我爸妈的啧啧称赞。
我的“敌人”又增加了。两家人互相做客时和她见面,我心里就会不开心。这样的心态,贯穿了我的整个初中生涯。
03. 阴影要怎么走出
对于自己个儿矮的怨愤,终日像个大石头压在心上。中考结束后跟我爸回老家探亲时,多年未见的姑姑见面第一句话是:“还可以再长长。”我心里憋苦:你以为我不想长么?
当一件事总是求而不得,人就会进入另一个极端:摆烂。中考后的那个漫长暑假,我不得不在老家与清一色高个子的兄弟姐妹见面并一块儿行走,还要时不时接受长辈们的“长高鼓励”,不知不觉开始了“摆烂”的心态,大概算是一种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我的心情逐渐由怨愤过渡到“就这样吧”、“矮就矮咯,无所谓”之类的想法。
说来也奇妙,当在一个向来抗拒的环境里呆久了、摆烂了,我的心态竟然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平和。高中开始后,也许是经过了这个暑假的洗礼,我在身高这件事上忽然变得能够放下许多。周围依然有很多高个子同学,但不知从何时起,和她们走在一起成了很平凡的事,我不再多想。
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中没时间让我整天为身高而不开心了。在这所重点高中的重点文科班,每个同学都铆着劲学习,谁还有闲心琢磨这些有的没的呢?要比也是比学习。学霸如云,我自然而然地将大部分重心投入到了学习中。
事实证明,时间和“新欢”真的是最佳治疗师。当我高中毕业,回过神才想起,哦,我竟然有挺长一段时间没有跟身高过不去了。而大学校园更是带来了不曾有过的自由和充实,学习、社团、看书、出游……春光大好,时间宝贵,再把精力消耗在对身高的不快乐上,实在不划算。而且,我的“矮个子”,也并没有给我带来实际困扰。
但回头看,我依然很理解当时那个因为身高而自卑的自己,心疼她、想抱抱她。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这是一种渴望超越的动力。是的,我又何尝不想超越155cm呢!只是,身高作为一种不能意识自主的生理指标,不是使劲努力就必能达成愿望的,偏偏它又是那么容易让一个孩子感到自卑!
为什么会如此?全家族最矮的我,总是被父母和长辈焦急的表情所围绕,身高俨然成了我这个人的“污点”。期待孩子长高一些,本是人之常情的愿望,但过了头,甚至拿来和别人比较,就变成了一个孩子成长之路的心理阴影。
而有教养、有意识、懂得爱的人,永远不会攻击他人包括身高在内的生理特征。进一步讲,就像有个说法所提倡的那样:当你遇到一位残障人士,最好最善良的照顾,就是把ta当正常人,自然地擦肩而过,不要去死死盯着。
我无意指责我家的大人们,因为思考自己该成为怎样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事。看看手中给宝宝量身长的软尺,我闻到了一股重蹈覆辙的危险——如果这份期盼控制不住地发酵下去的话,就让身高自卑在我这里断代吧,千好万好,不如孩子健康好;能够让人努力超越自己的,还有很多比身高更重要、更可以实现的事。
星光不问记:文章行云流水,尽情跌宕起伏。结果,现实救赎的都只能是自己,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放下是最好的,而当生活有了更美好的追求,那些困扰自己的问题就变得不重要了。更厉害的是,乐可不仅自己跳出了阴影,还终结了阴影的发生。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