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鱼的水
佛教的一切根据、理论、依凭是“无常”。无常即是苦。人世无常,苦;诸行无常,苦;万象无常,苦。
所有苦又都可以大致归纳于“求不得”。
“求不得”也分为两部分:“求”和“不得”。
所以,“无常”要分别冠名在“求”和“不得”的前面。
“无常”“求”和“无常“不得”
无常,就是变,永恒的变就是无常。(易经中的“易”字,就是变的意思。)
所以,“求”会变的;“不得”也会变的。
例如:人求财。这里,“求”是想要求财的愿望。“不得”是财是否属于自己的状态。
所以,“求不得”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常“不得”:得不到财而苦,而得到财的这种状态又是会变的,又会失去,还是苦。(人必然会失去财,因为人终有一死。)
另一种是,无常“求”:得到财之后,求财的愿望变了,变成了其他愿望。然后,又会重新面临“求不得”的苦。
所有的欲望、所求、希冀,都是“求不得”。
只要“诸行无常”是对的,那么人间一切皆苦。
用人话说:人间的一切都在变化,你求啥都不可能不变,你所求的人或事一定会变,所以你一定会苦。而你想求的那种心情也一定会变,今天喜欢他/她/它的一切,明天却对他/她/它的一切索然无味,转而喜欢另一个他/她/它,换了一种“求”,所以你一定也会苦。
佛教里用”灭苦”来解决问题。
佛教的核心理论“四圣谛”:苦、集、灭、道。
- 苦谛即世界一切都是苦。
- 集谛即苦的根源是求不得,讲明了苦的根本原因。(人生八苦大致可以总结为求不得)
- 灭谛即如何去消灭苦。
- 道谛即涅槃之路是如何去走。
所以,灭谛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根据佛教又一说法“缘于有此而有彼。缘于生此而生彼。”这是缘生之法。也就是说“如没有那些的话,就没有这种人生。”
因为欲所以苦。欲现则苦现。(无常在这里不提,是因为无常是佛教一切理论根基。无常如果错了,那佛教也就不存在了)
那么我们灭欲就可以灭苦。
所以我们要远离欲,要憎恨欲,要消除内心中的一切欲。自然也就不苦。
因为苦的根源没了。
这是佛教一切表现形式的核心思想。
我是很佩服佛陀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无数苦,而将它看作自然。但是佛陀不这样想,他要解决这个问题。佛陀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本质,思索解决之道,并亲身验证。然后,为世人的解脱,努力传道了一辈子。
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像佛弟子那样,斩断六根,进入沙门。
毕竟,在我们心中,有些苦是值得一受的。
而那更多、更大、我们不想要去承受的苦,我们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去消灭它呢?
首先,能力不及之事,我们就承认它、接受它,不做无所谓的挣扎。
比如说生、老、病、死,这是佛教中所说的人生八苦的前四种。这四种,我们无一种可以控制,无一种可以预防。我们就承认它,遂顺它,明白是这样一回事,不纠结也不沉溺。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本没有病的人,拿错了另一个得癌症病人的病告单,自以为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短短几个月内身销命殒了。
其实要明白一件事,就算是得知自己明天就会死亡,那也不必震撼于心。人终有一死,而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接受。
病也是如此。我得病,从来毫无预兆。不会淋雨,不会气闷,不会吃坏掉的食物。可是,也偶尔会生病,严重时,颌内生疮,米水难进。但是我心中明白,即使彼刻死掉,我也无所谓恐惧,因为非我之过,我无能为力(用我自己的话说,这是阎王爷该操心的事,自己瞎操个啥心)。病好了我会开心,病不好也就由它去吧。
无能为力的事,不只有这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虽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并不能强与他人身上。每个人只能也仅能对自己负责,对于他人,我们能做的唯有祝福而已。
总之,无能为力的事,我们绝不痛苦。
而那些你想做又可以做到,最后却没有做到的事情发生时,你需要的不是痛苦,而是继续行动。如果连这点也无法做到的话,那就更不要谈灭苦之事了。
人生八苦前四种苦,无可奈何,可以不想,由它去吧。
八苦的后四种,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
简单解释下。爱别离,是与你爱的人或事分离。怨憎会,是与你恨的人或事相遇。求不得,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或事。五取蕴,是对色受想行识的执着。
爱别离和怨憎会,有些是天意,这些无可奈何,只能由它。
但更多的是无法割舍。无法舍弃金钱地位,于是和相爱的人事分离,于是和相恨的人事相聚。
佛教里说布施,在很久以前,我都以为是将自己的财物施舍给更需要它的人。后来我更加了解佛教之后才明白,布施也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就像上面所说。法布施,是给迷途之人指点迷津,告诉他们正确的道理。无畏布施,是让别人不害怕你,给别人以安全感。(不杀生是一种无畏布施)
现在,我更愿意相信布施并不是对别人的,而是对自己的,是对一种美好的心意的布施。
布施是努力让别人更好的一种行动。而让所有生灵都和谐美满的生活,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心意,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净化。
布施,是佛教里一种对抗苦的行动和决心。
当你学会布施,你就会有能力舍弃金钱地位,有能力舍弃一切无常之物,从而舍弃了苦,减少了苦。
对于爱别离和怨憎会,布施就可以减少这种苦。学会舍,不求得。不求幸福,只是无苦。
剩下的两种苦,求不得和五取蕴。
求不得这种苦,对于我们世俗之人来说,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少求,精求,求幸福,求真知,求和相爱的人团聚在一起,不求金钱权势,不求虚荣名誉。
我想更细说一下关于五取蕴的苦。
这个又说到了佛教的另一个理论:诸法无我。
“我”是一种判断的产物。所以我是恒常的,固定的,有边界的。
可是通过上面所说知道,这世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是无常的,是永远在流动变化着的。
所以,“我”是不存在的。我只是人在世间活动的一种方便说法。
但就是这么一个方便说法——我,却被世人紧紧握住不放,执着于我,受苦与我。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 色,是指一切物质,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这就把客观世界全包括了)
为什么放在一起呢?
是因为:受想行识,因色而出现,而又作用于色。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无色,即无受想行识。即上面所说的缘生之法,有此即有彼。
五取蕴是指,执着于色受想行识而生烦恼。执着于物,执着于对错,执着于思念,执着于高低,执着于差别。
诸行无常,五蕴亦是无常。流动变化着的,一刻也不会停止。
所以执着不到,瞬间就会变化,所以会生烦恼,会苦。
那我们怎么消灭或者减少这种苦呢?
上面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其实这是佛教三法印之中的两个。还有一个是,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是指:灭除贪、瞋、痴三毒的苦,达到一种身心俱寂的解脱境界。
所以,连起来可以这样说:因为诸行无常,而且诸法无我,所以涅槃寂静。这叫做三法印的原因是,只要符合这三种基本思想,那就是佛的精神,就算是盖了印章了,法的印章,绝对错不了。
那怎么消灭人性的贪嗔痴呢?佛陀说了,有八正道。你只要按照八正道去做,那就是佛弟子,就可以消灭贪嗔痴之苦,就可以涅槃寂静。
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大概意思,也就差不多是字面意思。
佛陀把一整套的理论实践交给人们,不愿意受世间之苦的人可以去学习,然后就可以去苦得乐。
当然,要我们完全做到八正道,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只是世俗之人,难免会沾染一些贪嗔痴,甚至会自得其乐之中,寻找一些小幸福。
那我们想办法去减少苦就可以了,不需要完全地做到八正道。
这里我们就选其中正见、正思维、正业和正命,作为我们需要做到的,即可大大减少五蕴之苦。
正见是指,知道并认可佛教的四圣谛理论。因为这是一整套的思想体系,教你认识苦,认识苦的缘由以及灭苦的方法途径。这样对于减少我们生活中的苦,有非常大的帮助。
正思维是指,正确的意识或观念,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思维逻辑。这是教我们放弃执著或自私之心,要生起仁爱、无害之心。这可以净化我们的俗世之心,尽管我们不是修行者,但是对于控制我们的思欲杂念也是非常有帮助。
正业是指,正确的行为活动。就是不杀生,不打骂人,不做坏事。这样有助于我们对于任何人或神,都问心无愧,活的坦荡。
正命是指,正当的谋生手段以及正当的供养自己和亲人。这是一生的大事,如果不注意,可能是一生之苦。所以我们要在心中确立正确的认知和信念。
或许我们做不到像佛一样,永离世间之苦。但是,对于苦我们也不能不了解、不知道,任由它来折磨我们。当我们正确的对待苦,认知苦,尽我们的努力去减少苦,那么我们就会收获更多幸福和快乐。
当然,也希望你不要有所介怀,觉得这些都是佛教的思想,你不信佛不需要相信。这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随手可得的知识,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摆脱痛苦。它不分佛教的还是基督教的,它如果对于我们有帮助,那就是可以去学习的道理和方法。
星光不问记:我乐见于这样的解读,虽然不能说这样就懂了,人生也不苦了,但心中却是一片海阔天空。自在从容的人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