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字儿格
有人说自由的定义是一个人闲暇时怎样过。我的都用来从间隙中窥探我没见过的人生、没有经历过和未曾理解过的生活,点亮地图上未知的边际。这在疫情限制的当下,就又回归到了读书。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不小心看到了各种荐书清单。以“提高自我必读” “人生必读的15本好书”为题,仿佛读完了就能三头六臂直冲云霄,不读就意薄才疏枉自为人。推荐的书大抵是好书,可彼此不通、毫无脉络,仿佛随机生成,看不出系统建设。
关于读书,我是很讨厌被填鸭似胁迫着看的。不如遵从毛姆,老舍或别的一切“读书又不求甚解的人”:一本书随便翻来哪页读五分钟,读进去便继续读,读不进去就扔到一边。不是所思所望,读来便是折磨。待到时机对了,一本好书总归是要捡回来看的。
即便如此,我认为书的作用有时候被人高估了。
读书既给了些许现实能力的工具,也给了些思想和眼界。可现实能力,是在有目的指向、把读书作为工具的时候得到的。所提供的理论知识在有幸遇见好老师,或者在数字媒体齐鸣的今天是可以互相平行的。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没有读过许多书,甚至以没读过书标榜的人照样懂得很多,能把现实生活过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因为他们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书读多了,拥有的世界也多,从书中得到的乐趣多,有时候现实生活反而不周全顾及。为人处世,表里思想是可以从家庭教养,周遭经历里习得的。
但有一件事情我始终觉得读书是胜过于其它别的。共情能力可以通过他人学习,但说到理解他人理念,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时候,文字是非常占优势的载体。这时候文字信息的直观性反而胜于影像,它太过抽象以至于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碰触到实体,只是这时便对读书的质和量都有很高的要求了。
小时候雀跃着非死人文学不读,也曾因以有涯寻无涯而委屈号哭。现在读书习惯得更像回家。只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长大后集中起精力读书时,都是现实生活没有书中充实有趣的间歇。我同来自全世界人玩的时候,满世界跑的时候,和我在现实生活中集中前行的时候,是没翻过几本书的。大把大把看书的时候大抵在我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只得偏安一隅的时候。毕竟读书准入那么低,精神世界又总是用来躲避现实的最好去处。
博尔赫斯说,幸福以其自身为目的。读书本身就是一件消遣幸福的事儿。要是生活中什么其他的使人幸福,我觉得尽管去做就好。
毕竟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有闲暇花费最大气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和喜欢的才不枉过一生。至于立德立行立言,有人求仁得之,亦有不得。但求总是好事,年轻人太早荡涤放情志,或纨绔或平庸,终归是危险的。
星光不问记:是的,要把读书当作最寻常的一件事,需要时可读,闲来时可看,不懂了可寻,可信手拈来,也无甚高论,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