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知识馆 星光不问 邪魅篇,人为什么要工作?

邪魅篇,人为什么要工作?

文/王一凡

(邪魅篇都是看心情更新,不定时用元知识来解释现实世界:认识社会,把握自己)

市面上一般有两种风格的答案,A.“为了面包→生计→满足基本需求→欲望”,B.“发挥人的价值→发挥创造力→寻找幸福感→活着的意义”。

本来我把这类问题归为『无解,且无意义』的问题和答案,类似的问题还有“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答案几乎可以随意说,搞的整个江湖(社科)像是卖狗皮膏药的地方,各路神仙鬼怪乌烟瘴气的。本来我压根不打算再花心思在上面。但,2018年起,当我试着每周把自己的思绪写成文字,30多周过去后,不知不觉间我似乎有能力回答这种有『邪魅之风』的问题

我引入了一个概念『物理极限』,接下来就是王一凡时刻:

1.宏观社会学→职业分工有市场饱和的极限

我把“人”这个词精确定义为“每一个人→全人类→地球人75亿人口”。当我不再小家子气的把视野仅仅放在个人身上的时候,视野瞬间都被打开了。很快我就从『宏观』的职业分工(社会结构)里提取数据(我只关心/只有中国的数据):

2015年的中国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W
普通小学专任教师数569W
注册护士数324W
公路运输业就业人员数(老司机们)387W
公安机关立案的拐卖妇女儿童刑事案件0.9W起

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W——2015年的中国

1911年之前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终身追求是,好好种田:别饿死,老婆孩子热炕头。1994年之后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终身追求是,获取财富:以钱换取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农民、工人、销售、政客、商人、老师、医生、军人。总体来说,农民和工人还是基数最大的两个职业,保守估计过亿。

好了,该引入物理极限:任何一个行业所提供的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都是有极限。中国13亿人口里,小学六个年级的在校生9692.18万人,专任教师569W。在这里我们的注意力在教师这个岗位数量是由学生数量决定的,学生就这么多,老师数量就会相对固定。所以老师的从业人数数量是有物理极限,总数量会轻微的变化,但总归会相对稳定在某个范围。可以把这现象叫做『市场饱和』,教师行业的市场饱和。

近30年来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小学都合并了…所以肯定有很多校长被挤出校长行业了。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都是有极限的。

这种市场饱和的极限,直接决定了一个事实:从宏观角度来说,你(7.7亿中国就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其实不是由你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时代)。

至此,只完成了对『工作内容』端的考察,并没有回答人为什么要工作,但以上内容直接对B回答的权威性造成了冲击。

元知识BNO:种田和获取财富(赚钱)→不是社会去适应人,而是人适应社会
元知识BVZ:社会有很多无法跨越的物理极限→No way
元知识UAR:社会分工→现实世界的总工作量→人为什么要工作?
元知识UGT:社会结构→精英数量是既定的→职业选择→电影院位子

2.是穷!是穷!穷!

“激励我坚持忍受这份工作的,不是我的『梦想』,是穷!是穷!穷!”

在宏观社会学的职业分工框架之下,我本应该“考察18岁、22岁那些开始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人,考察新增就业人口是如何流入中国1308个行业、如何把那些行业所需要的岗位填满的”。但我无法掌握较为完全的信息,我不知道各城市人才交流市场和互联网求职网站的相关就业数据,对此,我还没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认知。(但我预估,内驱力基本靠的是『教育分流』,即文凭)

虽然我不知道就业分流的情况,但懒人自有懒人的活法,我添加了一个生命时间的维度。

高中时期的笔记(2011年之前):假若一个人活了72岁,他这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3年,体育锻炼、看戏、看电视、看电影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这只是个平均数——《人生宝鉴》

当年,这段话非常冲击我的认知。现在再完善一下:假若一个人活到72岁,最少9-16年的时间在接受教育,33+年的时间在工作。在我认识的所有人里,几乎都这样。

换句话说,如此庞大的人群,他们选择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而不是像抖音里经常爆出来的“#vlog 我辞职啦,我要去旅行啦,我去追寻我的人生啦”,也不像媒体里经常所说的“逃离北上广,悠然南山下”。这种传媒里所浮现的认知,和现实世界里的事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如此庞大的人群的选择,作为一种社会事实,肯定是有某种非常强劲的驱动力,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

真相肯定是极其简单且众所周知的。其实我相信,答案就是A,工作,更多是因为需要赚钱(现代社会里)。这个答案众所周知,但一直以来都不足以让我信服,直到我发现一个物理极限的维度。把A再完善一点点,就让我确信了。接下来就是邪魅时刻:

3.邪魅时刻:『我们被吃饭和抚育后代所需要的钱给绑定了』

这个元知识还未写,我的思绪还不够清晰,我也没找到更贴切的词汇(元)来形容它。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抚育后代。我没有做过统计,但给我的感觉是,同一年出生的人里,越早进入社会的人,结婚年龄和有小孩的年龄也越早。我大部分小学同学的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高中同学的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结婚生子这种社会『文化』对我们施加的影响非常巨大,参加工作后很容易被催婚,即便你自己不急,你父母不急,还有叔叔婶婶呢(社会压力)。最重要的是,看到别人都交卷了,而自己还是空白的,多多少少会有点慌。

然而,抚育后代会带来支出,这是必须的开支。

吃饭问题。A答案“为了面包→生计→满足基本需求→欲望”。对我这种来大城市工作的人来说,工资大多用来付房租和吃穿费用。请注意细节,『基本生活需要的开支』。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支付房租等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开支,这个『基本需要』就是推动庞大数量人群去工作的推动力,这就是那看不见的强有力的手。

对存款为负、靠着信用卡周转的人来说,不上班两个月,就要吃土了。

喏,这就是那个无法改变的物理极限:吃饭这是刚需,抚育后代所需的支出是刚需,这所需要的钱是有一定数目的。这种『基本的』、『必要的』开支压力,迫使人类必须去工作。而前面提到,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工作职位数量是有极限的,这就造成了人类史上最浩浩汤汤的工程:职业大分流。

又因为求职时候的市场竞争原因,『工资标准是由群众底线决定的(元知识KYA)』,然后,我们此生就进入了“一只不知疲倦地奔跑的小仓鼠”局面。所以,人为什么要工作?答案就是A,我只不过剔除了错综复杂的欲望支出,特别强调最为核心的『我们无力改变的事实』:基本开支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去赚钱。

换句话说,我们被吃饭和抚育后代所需要的钱给绑定了,所以我们(7.7亿人)要工作。

那个驱动7.7亿人去工作的物理力。

4.关于这个模型

这个强势而无法反抗的力,把所有人都卷入了社会机器(经济秩序)。想当宅男?想老死不相往来?那是不可能滴!

请留意一下我回答这个问题的风格,从头到尾我都没加入『个人动机』的维度,我不在意你到底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生存而参加工作,我也没有聊那些“幸福→意义→世间痛苦→寂寞人生→无所事事的孤魂→发挥人的价值”这种无法被精确定义、无法被量化的词汇。我只留意那些和人类意志无关的『社会事实→物理极限』,这些东西,几乎不是以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的。

我今天之所以耗费大量时间叙述这个大循环,是因为这个模型的周边可以炸开很多知识点。今年基本围绕『商品和服务』这个环节,把经济学→企业实体的基本内容撸一遍。

另外,物理极限这个概念,会反复体现在日后的文字里,虽然看起来只有0.01公分的距离,但我确信,他能让我接近我想要的真理。至于这个江湖的风气,哪里是芝兰之室,哪里是鲍鱼之肆,我压根不关心

结尾:

表面上看,7.7亿人是被刚需所挟持了,但真实的现实世界永远是超乎我想象的精彩。在社会机器的框架之下,人们是拥有相对的『选择生活的能力』。结婚组建家庭→选择生活方式→选择休闲娱乐方式……

每一个生命的细节里,能因我们个人意志而改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哈哈哈哈,而绝大部分人的意志都深深的受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信息、知识)。

此致 @2019.03.11 22:29:03

星光不问记:我读过的对“什么是经济学”最妙的解答是“经济学就是把‘有限资源’做‘最适当的安排’,以得到‘最好的效果’。经济学为什么发生?因为资源‘稀少’,不单物质‘稀少’,时间也‘稀少’,——而‘稀少’又是为什么?因为,相对于‘欲望’,一切就显得‘稀少’了……”这句话可以用来补充人为什么要工作。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xzbok@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