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择言
在我着手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正坐到北京东三环的一家连锁酒店里,因为通行同事定错了住宿日期,不知道今晚会不会流落街头……哦,不对,大家谁在北京没个同学呢?
这次公出到北京来,同来的一行人每天晚上大家都是轮番的去见老同学了,上到四十来岁的领导,下到三十啷铛岁的如我,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在北京或工作或定居,重要的是,人家看起来都混得像模像样啊。
首先得介绍一下我们这群人的工作背景——省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都是守法良民。
五十来岁的领导,见完同学回来跟我们说,人家赶在北京房价还没涨疯的时候在市内扣下了几套房子,现在坐拥千万了。
四十多岁的女同事,见完同学回来跟我们说,人家第一天开辆雷克萨斯的SUV来接她,第二天换了一辆Q5来接她,人家的孩子上的小学一年学费16万。
三十多岁的男同事,见完同学回来跟我们说,唉,想当初在学校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现在看看人家混的,再看看自己,真是不能比啊。
三十来岁的我,见到了自己高中的老同桌,她会跟我抱怨大首都生活压力的巨大,可是她依然能租得起四千一个月房租的单室自己住,生活水准丝毫不差,那可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还多的钱。
你有在北京的同学吗?
我想表达的重点并不是说,在北京工作或生活的同学们有多牛,我相信大家回来说的也都是真话,并没有吹嘘的成分,这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一道人生的选择题。
有一个客观的事实必须要说在前面,并不是每一个去北漂的人都成为了人生赢家,能留下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奋斗后,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开,他们也不是失败者,只是选择了另一条奋斗的路。
我们这一群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那便是“体制内的人”,说白了,当初选择这个工作的原因无非——“稳定”二字。
这就是这道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之一。
就拿我自己说事吧。不要脸的说,还是挺有代表性的吧。
当初选择参加事业单位招考考试,是放弃了一个在上大学那个城市工作的机会的,虽然不是什么大型的企业,但至少还算专业对口,对于刚毕业的我锻炼价值,以及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是能打打基础的,可是我还是选择了回到家乡考“事业编”,说“事业”和“理想”太假了,虽然家庭因素在,但是那时我图的就是“稳定”二字。
当你刚毕业的时候就走进“体制内”,尤其像我们这种非名校毕业的,在同学中绝对是被羡慕的那一个——在大家还在求职阶段时,我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大家还在纠结于是在外奋斗还是回老家试试的时候,我已经有了稳定工作;在大家还在迷茫该如何更进一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我已经有了稳定工作……以此类推吧。
当多年之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的时候,差距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虽然不能以点概面,现在同学这个圈子早已不再单纯,混得好坏,水分还是有的,我们暂且正能量一下。
我和我的同事们所感慨的,就是这道看似赢在了起跑线的选择题。在当初选择了“稳定”、“体面”工作的时候,我们已经放弃了在社会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起初放弃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发现,放弃的其实是去奋斗的那种精气神。
我们感叹那些在北京奋斗的同学境遇时,我相信大家感叹更多的会是人家那种生活和工作的精神状态。北京地铁里匆匆疾走的青年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在几年后会离开,会回到老家,回到没有北上广繁华的地方,但是当下,在他们急步下,是对于生活和青春的热情,对未来未知的挑战,对无限未知的憧憬,而这些对于“稳定”二字的我们,是不需要的。
对不起,我说大实话了,但事实如此。要么钻研人脉,要么踏实工作领工资,这样的生活,奋斗的血性被慢慢打磨没了是多么正常的事。有人说这是棱角被打磨没了,我认为非也,有人说是看偏了,我说也不是,简单说,就是被温水煮青蛙了。
当改革浪潮打来,“体制内”的你有没有感到点兴奋?至少我想问问年轻人们,你们有没有憧憬?换句话说,如果现在给你个同样像在北京混得不错同学的机会,一起去闯荡一下,你还敢不敢?
人生不过是道选择题。选择后依然有未知,物转星移。
星光不问记:还真让择言说中了,我也有同学在北京发展,而且发展得很好。这也可以印证一个事实,能在最发达城市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的人,是最有斗志的那一个。选择从来就不是一劳永逸,它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后的收获还看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如何了。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