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近夫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挑剔的眼睛藏在心里头,遇人便会掏出,见事便会睁开。正因为电视是有声的,观众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绝大多数观众只能通过演员的外在形象和演技去思考去感受,所以原本感人的情节往往在这双眼睛下失去了该有的魅力。
小羊圈胡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的精神堡垒,众多的灵魂合在一起赋予了那个时代建筑的生命。然而我们翻开书凭借白纸黑字想象的画面和打开电视观看失去历史痕迹的场景,必然存在极大的心里落差,而这落差就是被一开始融入脑海的胡同印象导致的,不过这类人是仅限于看过原著的人,竟然许错了期待,那么拍得再好的电影也会让这双藏在心里头的眼睛挑出毛病,不分青红皂白地拒之门外了。
大学那会儿,我看四世同堂的时候,因为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心如刀绞,这种感觉我相信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情,看到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病死,谁不对大赤包恨之入骨,甚至想将其从书里头拖出来痛扁一顿,然后大卸八块;看到祁家二少爷瑞丰苟延残喘地活在日本人脚下,甘愿做亡国奴时谄媚取宠的样子,谁不想把胖菊子和他一同给消灭了。我们始终想不透那样悲苦的时代还有这样一批人,竟然在一个家里出现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感慨其可悲的同时想到这批人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恨就不存在。可是,让其幡然醒悟的心一刻也不停地在我们的胸腔里跳动。反过来想一想,如今那些翻拍电视剧的导演不是也正怀着这样的心情,想让读原著的人幡然醒悟呢!有时无声胜有声,因此电视以0:1的劣势败给原著。
无声的纸质全靠读者在心里头去模仿人物对话,凭借语气词去猜想人物的情绪。电视在这方面就将优势发挥出来了,因为其有声。而为何搬到了屏幕上,又让人让大失所望呢?于是我猜测,声音是否吻合与感官上的刺激比起来,人们更在意后者。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琢磨为名著画龙点睛──插画,这些插画当然是不可多得,可以帮助读者去主动想象,有了些零零碎碎的印象,便可大致推想那个场面下人物活动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书中插画可以任凭读者去想象,可是电视就不能任凭观众想象了,而且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的人物形象不吻合而可能“斩获”一片恶言。就好比这样一段对冠晓荷描写的话,“他永远没用过他的心,象用他的手势与眼神那么仔细过。他的心象一罐罐头牛奶,即使打开,也只是由一个小孔,慢慢的流出一小条牛奶来。在这小罐里永远没有象风暴或泉涌的情感。他宁可费两个钟头去修脚,而不肯闭上眼看一会儿他的心。可是,西院的哭声确是使他把汗擦在裤子上的原因。他害了怕。”从细腻地笔触和由内而发的感情可以看到冠晓荷是多么的可恨,而类似于这样的细节在大荧幕下顶多是一闪而过,谁会认真仔细地去看这个细节呢?自然看书就不同了,可以想象他这个人。相比之下,原著的魅力以2:0的优势又略胜一筹。
在《四世同堂》的偷生中,看到钱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狱,在胡同邻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神智,钱家儿媳产下一子,当然大喜,会联想到救国救民后继有人了。既而胖菊子见势改嫁给蓝东阳,瑞丰被新一波的势力推下科长之位时失望无助,当然也大喜。大赤包入狱,冠家被封,冠招弟不知所踪,高第与晓荷流落街头,等等这些大快人心的场面,让人拍案称绝。可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一放到荧光屏下,便像凋零的玫瑰一下子失去了生机,就因为这些场面在电视里头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仇敌忾的情绪是慢慢累积的,快节奏下的产物会考虑多种因素而对剧情做简陋的处理,那么观众就达不到有感而发的地步,既然观众没有怀着深仇大恨去看卖国求荣者的下场,那就不会因为大赤包入狱被虐待致死而联想其在生时的胡作非为,也不会因为招弟的无知去叹息一个青春少女供敌人嬉弄落入红尘的悲哀,更不会因为参加革命的瑞全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而扼腕叹息。试问,哪来的大快人心的感受呢?而一顿轰隆哗啦的场面顶多给人一阵视觉冲击,而后便慢慢地在岁月的腐蚀下逐渐消退了。正因为如此,电视剧的魅力以0:3的绝对劣势大败给原著。
观众看顶多是被当时饥荒的画面感动,被饿死在了母亲怀里的小妞子发出感叹,被孙七与刚被放出的冠晓荷惨遭活埋而震惊一时。可不会因为韵梅在哭泣中被人们告知抗战胜利的那一刻,而骤然爆发出那种积压在心底的沉沉的爱国之情。因为揪心的画面成了过眼云烟,没有经过内心的沉淀,所以谈不上什么积压在心底的焦虑,更不会爆发出什么沉沉的爱国之情呢!眼下电视剧的那种画面太多了,难以让人深有体会地感受到抗战胜利的来自不易,也因此电视剧违背了最最原始的初衷──将原著深刻的思想意蕴表露出来。只好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如《XX的世界》翻拍请上一些明星大腕,二话不说先打开观众那扇心门。既然观众没能深刻地感受到大喜,那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怎么会引起普遍大众的思考呢?未必能让人联想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不过电影行业实在是众口难调,因为要免去大多数没来得及看原著的人的烦恼,符合普通群众的视野;同时又得考虑那些看过原著的人的感受。可兼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舍小取大,忽略了知识分子的感受。然而在商业化时代,恰恰又是这些读过原著的人给予评价,挑剔远远大于爱好,这时藏在心里头的眼睛肯定非常敏锐,当然这一份挑剔无可厚非,也许是因为对原著的那一份永不改变的热忱吧!
最后,用上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当前的影视行业,“读者很惶惑,导演很偷生,群众很饥荒。”原著是无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带着感情读白纸黑字,思考而来的感受远远比电视观看来得深刻。这大抵就是电影翻拍总不尽人意的缘故吧!
来自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596149683/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星光不问记:电视剧和书籍是两种不同的媒介,书承载着是作者构思的世界和读者自己建立的世界,电视剧是编剧导演对原著的一种解读和演员对那个世界的一种表现。一种是自由的,一种是刻意的;一种是深刻的,一种是浅显的。文字的背后是无限想象的空间,也就是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有部电视剧可以让你忍不住看上三遍,那么这部电视剧是相当有魅力的。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