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树明
本文根据9月22日的现场培训汇编而成,补充了培训时遗漏的部分内容,同时为了便于阅读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一》
今天我们一起讨论我们小县城里女性职工的职业规划,开始之前我们先回想,我们身边40岁左右的女性都在从事什么工作?
培训现场回答中包含:在家带孩子、在家务农养殖、街上卖菜、开店、在工厂做手工活、清洁阿姨……
我们简单归总为3种职业:全职太太、个体户、基层工作人员
我们是否愿意从事以上职业?
根据培训现场的反应,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做全职太太,说明姑娘们还是比较独立且要强的,下面我们简单分析全职太太将面临的一些问题:
1、全职太太意味着家庭收入来源只能依靠你们的先生,而你们的先生大多在本地工作,本地的薪资水平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如果我们不参加工作,我们的日子会过得比较紧张,且抗风险能力会比较弱。当然,如果你们的先生是土豪的话,这个假设不成立。
2、因为自己没有收入,你将成为你先生的依附品,时间长了人就会缺乏自信。
3、因为不上班,平日接触的人以及信息有限,久而久之容易变得思想堵塞闭塞。可以每天睡懒觉、整日看肥皂剧,人也将变得比较懒散。
这不是大家想要的生活。
个体户这个行业,这是大家比较憧憬的,开个小店过个安稳日子,事实上我们反观自己身边做个体户经营的人,他们是否对现今的生活满意,是否鼓励子女回来接替他的工作,例如:开杂物店的、街上卖服装的、饮食的等等,我们极少看到这些群体鼓励他们的子女回来接替他的工作,反之经常看到他们说,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回来跟我干活,起早贪黑…..
这里,我们简单分析个体户将面临的一些问题:
1、国际调查显示,创业成功率不到5%,也就是说,有95%的人创业会失败,而创业存活时长超过3年的不足0.2%,这里我们说,我们不是创业,我们只是做小生意的个体户,那么我们套用二八定律,即个体户只有20%是赚钱,其他的80%不是亏本就是平本, 我们是否有把握成为那20%,甚至5%,请认真想清楚,我们的自信源自哪里。
2、我们假设,我们是盈利的。我们时常听说某某开个什么店,一年赚10~20万,我们是做房地产销售的,大家又见过有几个客户在街上做生意,第三年就能一次性全款买下房子的?我们房子总价30多万,如果一年赚10+万,三年赚一套房子有多少个?
我们假设,我们聪明过人,一年赚十几万不在话下,那真的是你一个人赚的吗?街上开粉摊、大排档的、夜宵的,这些都是利润比较高的,生意好的一年赚十几万是合理的,但是,但是,但是这些店哪个不是两口子加一老人的黄金三人组?一年赚12万÷3人=4万/人/年,月薪不到4000元,每天早8点开业,晚10点打烊,保守估计每日工作时长12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没有医保、没有社保,这么一算,觉得如何?要是我们工作能这么拼,月薪分分钟过4K了,再翻2倍都没问题。
3、也许我们说,可以请人看店经营,那么请我们看一下,我们这个县城请人看店有多少家?做什么行业的,————不是超市、就是商场或者大型商户,动则几十万一年的租金,还没算进货资金、人员工资,我们是否有这个实力且不论,我们敢冒这个风险吗?
一番分析下来,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最后一种是基层工作人员,主要以出卖劳动力赚钱的,普遍现象是薪资很低,从事的是企业的后勤工作(如:清洁、环卫)、工厂的手工活,根据现场的反应,预估目前这类职业的薪资在1500元左右。
以上三种选择都不是我们想要过的生活,我们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呢?
A同事:要有节假日,可以去旅游。
B同事:下班可以去跳拉丁舞。
C同事:不愁吃住…..
以上种种要求并不高,但是,身边已经到这个年纪的人,除了事业单位的,基本上很少有人能晚上有闲情跳拉丁舞、节假日旅游、稳定收入,我们有把握到时候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我们不可能嫁入豪门或一夜暴富,我刚来项目那会,有一天晚上和梁总在售楼部交流,聊得很晚,说了很多,现在记得最清晰的是,他说:娶个富豪老婆和中500万大奖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不要抱有幻想,老老实实干活。
现在,我夫人是天等人,天等是全国十大穷县之一;我中的最大的奖是“再来一瓶”,你们比我好一点,公司年会抽奖还能抽到个烘干机,梁总的这话记在我笔记本上有几年了,今天说出来也是告诉大家,不要幻想着一夜暴富,脚踏实地,多劳多得。
回到主题,怎么做,才是使我们步入中年的时候,能优哉游哉的去旅游、跳拉丁舞,或钢管舞?
我们,极少谈及未来,我们现在聊天喜欢谈学生时代事情,5年前喜欢聊初恋的那些事,现在开始聊暗恋,我想过不了多久就会聊初吻,不晓得再过几年会不会聊初夜的那些事,除此之外我们还聊淘宝、唯品会、长腿欧巴…..
我们谈得最远的未来是,下个月要调休去哪玩,或者明天某某客户要来现场…..
大家看马云、王健林,甚至习大大这些时代的风骚人物,他们发表的讲话,张口必是,10年后互联网怎样、20年后中国….
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老得干不动才开始忆当年,写自传、回忆录;不像我们从23岁就开始不断的回忆18岁的事,33岁还是回忆18岁的那些事,我们回忆叫做回忆,人家的回忆叫做总结。
不关注未来,何以掌控未来?
总的来说,我们对以后的生活只要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就可以了,我们希望收入稳定,(此时,培训现场3点钟方向冒出一个声音:不能太低)、还要有时间有假期,然后给汽车加油的时候不用思考人生…..
我们要怎样才能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怎么预防变成基层工人、出卖时间的小商贩?(这里没有任何歧视)
首先,我们先把女性职业生涯的面对的最大难点了解清楚。
现在女性普遍结婚年龄是27岁,我们就从结婚那一年算起:
27岁,结婚
↓
28岁怀孕
↓
29岁生小孩
↓
专注带小孩2年,这时31岁
↓
32岁,怀孕第二胎
↓
33岁生第二胎
↓
专注带小孩2年,这时35岁
↓
小孩3岁可上幼儿园,此时我们36岁
以上推断是依据我们身边的例子,也完全符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即:我国妇女生育平均年龄为29.13岁。
从结婚开始,女性就要专注于生育大事,我们所在的是县份,老一辈的观念比较传统,从你登记结婚的那一刻起,不停的催你生小孩,这一点已婚的同事应该深有体会,那么,我们从27岁结婚开始,就忙于怀孕,产子,我知道,这个时候我们就没什么空闲时间了。
此时,培训现场,我的正前方3点钟方向,冒出一个歇斯底里的声音纠正我:
是完全没有空闲时间。
…..此处深刻表达对女性的感激和付出,这里省略1万字…..
我们从怀孕的那一天起,就把精力和时间放在生育这件大事上,我们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学习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在怀孕期间发疯发狠的,他们在怀胎10月的时间里自考了注会、注册律师,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剩余的大部分人是“歇斯底里”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女性的职业发展期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结婚以前,也就是27岁之前
第二部分,结婚至生育的这段时间,即27~36岁
第三部分,第二个小孩托管幼儿园之后,即36岁以后
如图,结婚以前是我们的黄金期,我们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们可以只求机会,不求钱;生育期是我们职场的休眠期,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分配更多的精力在家庭上,我们的战斗力大幅下降;36岁以后小孩没那么黏人,也上幼儿园了,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我们称为“第二春”。
以前,梁总和我说人的一生有7次机会,第一次是家业机会:在22-25岁之间,第二次是在32岁左右….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说是哈佛做的调查,但是找不到调查报告,不追究出处,我们先看看内容是怎样的:
第一次是家业机会:在22-25岁之间,此时正是选择爱人和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不过这一次往往因为我们太年轻,而抓不住。
第二次是学习机会:在32岁,绝大多数人,是这次机会把握住了,确定了自己的事业。因此,这次机会很重要。
第三次是创业机会:在39岁的时候,很多人在从政、从学、从商上获得了成功,有些人更上一层楼,提干、升职称、企业进一步做大。放弃了这次机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第四次是成长机会:在46岁的时候,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讲,这个机会只能是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了。转换职业,谋求突破,突然反转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此,在这个年龄的机会的边际效用要小于前几次的效用。
第五次是人际关系机会:在53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在此时已经位高权重,但还要做好人际关系,提防小人或误入歧途。
第六次是学习机会:在60岁的时候,已经知天命,人生剩下的时间不多,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抓住最后的机会充实自己。
第七次是健康机会:在67岁的时候,此时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此时应注意修身保健。
每次机会大约相隔7年,这些机会往往在25岁之后开始出现,在75岁结束。第一次机会,会因为年轻而抓不到,最后一次机会因为年迈而无需把握。这样,人生就剩下5次机会,其中还会因为不小心或者各种遗憾错过2次,因此,只有3次机会。
我觉得这7次机会的说法,改成7次转折点会更贴切,毕竟机会无处不在的。
第一次转折点在我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如上所说,那时候我们刚参加工作,确定婚恋对象等等,第二次转折点说的是在32岁的时候,其实就是生育以后,因为以前还没开放二胎,所以第一个小孩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在32岁左右,如果要二胎的话,那么第二次转折点在36岁左右,剩下的转折点都是隔7年一次,这个7年其实就是我们经验、阅历的一个积累期然后迎来的“井喷”,然而,并不是如该文所说的:“第一次机会,会因为年轻而抓不到,最后一次机会因为年迈而无需把握。这样,人生就剩下5次机会”,事实的真相是:如果前两次转折点没有抓住,我们是没有后面的5次转折点的,至少在县份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曾见过40岁的卖菜大妈再创辉煌?又何曾见过在基层工作的阿姨们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第一次转折点我们已经错过,第二次就在几年后,在你生育结束后,抓住这次机会,我们就还有后续的机会,如果抓不住……请参照身边的大妈,每年7月份就开始为学费担忧、为房价上涨而焦虑、为每一笔支出而斤斤计较,生活变得焦虑而缺乏安全感……
我这里有两句不同风格的名言:
商务范:
马云说,很多人看待机遇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看不见;第二阶段,看不起;第三阶段,看不懂;第四阶段,来不及。
文艺范:
罗曼罗兰曾说过,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的人没有看见机会的到来,以至于机会来到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
如今,机会在哪里,我们都分析得很清楚了,看见了,看懂了,也还来得及。
下面我们谈一谈,如何抓住机会的问题。
1、定位
我们需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将来要过什么样的日子。
我们的家庭在这里,老公、孩子、父母都在这个小县城,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考虑背景离乡去外地打拼,(培训现场,有一姑娘表示,有想法去外地打拼,了不起)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想法的,抛家弃子毕竟需要很大的勇气。
那么,既然是留在县城,我们的目标就像前面说的,要过得滋润、有闲时间,至少要比同龄人好,那么我们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比同龄人有竞争力。
2、认清事实
以前我们经常说,不承认自己小气,怎会大方。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怎么进步。
早两年,有个朋友也是在小县城做房地产销售的,后面想到南宁工作,我们就聊了起来,最后面我说,你要到南宁工作的话,面试的时候要特别准备一下,因为我们学历低和表达能力也比较差,而且是在县份工作经验。
人家是个姑娘来的,我说的那么直白,她就有点生气了。
晚上睡觉前我有个反省习惯,我知道我说的话伤到人家了,第二天赶紧跟人道歉。
事实上,我们闹得不愉快主要是因为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导致的。我对南宁比较大的地产公司有些许了解,他们的运作模式和我们认识不一样。
首先是招聘简历的投递问题,假设他们设的门槛是本科学历的话,如果我们达不到这个学历,在人才网的系统是投不了简历的,更别说是面试了。
第二,是面试的问题,我们在县份招聘,1个月情况好的话也就寥寥几个应聘的,在南宁不一样,在名企的光环下,他们在人才网的一天就能收到上百个简历,每个月有上千个简历筛选。
第三,面试和我们这里也不一样,他们在一个办公室里面3~5个面试官一对一的面试,一次进去几个人,从早上面试到晚上11点都还有人在排队。
在众多的面试者中,不乏一些知名学校的毕业生,顶着各种头衔,什么学生会主席、干部、还有什么竞赛获奖者、英语专8….
也有气质形象兼备的其他行业应聘者,更多的是在当地其他楼盘跳槽而来的同行,都是3、5年的工作经验。
第四,县份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小县城的,他们一般看不上。因为运营上有本质的差别,一线房企在热销期,销售人员数量是几百人,一个项目几个代理公司联合代理,售楼部里面有几个不同公司的销售人员在上班,门外还有一大波分销商,每天早上9点上班,忙到晚上11才能下班,每天两次任务进度会议。
这些都和我们在县份的玩法不一样,我们在县份的工作经验在他们HR那里没什么分量,他们挑选应聘者更倾向于当地的有相似运作模式的人员,如果真的招不到,要选县份的应聘者,也是优先挑选成熟的大县城的从业人员,因为大县份的房地产运营比较接近他们的套路。
这个就是我们的处境,所以当时我和那位朋友说,让他做好准备,当别人对我们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低估的时候,我们只有在面试的时候通过口头表达展示出自己的水品,才会有机会。
3、 我们的竞争环境
等我们到36岁时,我们还要做基层工作吗?
跑业务、营业员、卖房、文员?
如果你自己愿意做,但你的经济基础不允许。
首先,当我们36岁时,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小孩,父母也已经老得干不动了,所谓上有老下有小,我们面临着赡养费、学费、甚至医药费…..
你还能安心的领着不到2K的工资过日子?
届时,我们对薪资会要求很高,我们自己也觉得我们能拿到更高的薪资,因为我们有着近10年的工作经验。
事实上,我们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当我们36岁的时候,我们找工作面对的竞争对手是比我们小10岁以上的少年,他们刚出社会,到处喊着:老板给个机会,管个饭就成。他们对钱可没什么要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搞不好他们家里每个月还给他生活费,我们和这样的新一代竞争职位?
他们可以加班到凌晨,我们可以吗?
家里还等着我们回去做饭呢。
4、 怎么办?
基层工作工资低,竞争大,我们说我们有经验,我们去做管理岗。
我们现在可以模拟一下,应聘现场:
假设,到时候我们去本地的一家新开发的项目应聘销售主管。
HR:你为什么觉得你能胜任这个管理岗位?
我们:我有5年以上的房地产销售经验。
HR:这么长的从业时间,你对这份工作有什么感悟心得?
我们:为客户着想、保护公司利益、团队要互相帮助、及时了解市场…….balabala
然并卵,这些话随便找个应届生都讲得比我们漂亮。
但事实上,我们除了这些,我们还能讲出什么心得感悟?
换一个人去面试,我们的客服或者销售去面试同样的岗位。
HR:你为什么觉得你能胜任这个管理岗位?
客服/销售:我有5年以上的房地产从业经验,并且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我知道销售经理的职位职责,还有公司对这个职位的期望。
HR:说一说,你做了什么准备?
客服/销售: 我非常清楚本县的客户来访数据,各乡镇客源比例,我对购买客户非常了解,我清楚各乡镇客户的特点和喜好,我对房地产销售和售后的流程都非常清楚、我关注客户问到的所有问题并作了统计和回答模板,我也清楚本地的客户喜欢什么样的户型,以及户型设计上常见的缺点我都有记录balabala
HR:你能带团队吗?
客服/销售:可以,我原所在的团队,新来的同事我都主动带他们,我自己总结有一套新员工培训的方法和流程,我也留意怎样让员工更快的融入团队,并且,我每天至少读书一个小时,市面上比较有名的销售类、经管类的书记我一直在读,并做了笔记加以实践balabala
……
这样的人,哪家企业不喜欢?
从现在开始准备,我们已经看到机会,一切都还来得及。
以上,希望能引起各位战友的思考。
《二》
梁总去年写了一篇《梁神凰分享工作心得》,文末,他也称大家为战友,非必要场合我们以战友相称,出门在外我们称他“老梁”,新外号叫“梁神”(姓梁的大神)。
销售部这里,入职时间长的有5年以上,短的也有2年,我们和在大城市里面工作,下班后各回各家的人不一样,我们在这里朝夕相处,每天吃一样的早餐、午饭、和晚餐,住一样的宿舍,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和家人的时间还多,因为公司提供食宿,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在一起工作,更是在一起生活,今年端午节我收到很多你们自己家做好的粽子,有百色田东的凉棕、博白口味的排骨粽、还有兴业本地的肉粽,她们会把自家荔枝摘下与你分享,她们晚上在外面吃宵夜的时候会给你打包一份回来,她们也会大老远的从北流拿两根甘蔗与你品尝,然后说是自己家种的……
我们其实更像是在军营里的生活,我们有一样的目标,每天做一样的事,住一样的集体宿舍。
因为彼此走的近,所以我们对对方的要求就越严格,就像我们对自家的孩子总是比对待别人家的孩子更严厉,因为我们更在乎,对这一群可爱的姑娘,我无法做到冷眼旁观,所以我看到她们偷懒我会数落、看到她们气馁我会鼓励、看到她们骄傲我会嘲讽,有时候说了很多次的东西他们仍不理解,我会伤心
像这样:
这个是那天我发了条朋友圈(什么内容稍后会说),然后夫人看到后就问我什么情况的。
除此之外,我们公司的每一位领导、老板以及各部门经理,没有哪个是端着架子或摆脸色的,我们一直在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我从不介意和大家开玩笑,自嘲或挖苦,时而还会被你们调戏,以前江夫人就问我,说这样带团队,威信何在?
如果整天板着脸能就能增加业绩就好了,每天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让员工觉得惧怕,有什么用呢。
板着脸,像防恶贼似的管理员是以前上古时代留下的不好的习惯,我们中国从夏朝到春秋时代结束,是奴隶社会,奴隶主一个比一个凶狠,手握长鞭,不干活就抽死你,再后来到了工业时代,那时候员工不叫员工,叫劳动力,管理人员不凶就管不住,现在我们把员工称为:人才。国家说: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按照我们陈总的话说就是:你得让人家服你,不能玩那种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把戏。
另外,现在在一线城市很多公司,对员工要求使用英文名,为什么呢?
不单单是为了装x。
假设我们董事长有英文名,我们遇到他可以直接打招呼:Jack
用中文,我们就需要规规矩矩的称韦董事长,你不可能直呼其名,中国传统礼仪告诉我们,对长辈或上司要尊称,除了核对信息,一般情况下忌直呼其名。
而强制使用英文名的公司,就是为了淡化职位层级关系,促进更加平等的交流。
我们的管理理念就是这样:在工作交流中尽可能的平等、宽松,这样大家可以更容易反馈出真实的情况,如果哪天我做错了,至少员工敢于直接指出我的错误,而不用言顾其他。
《三》
有一次,我到南宁考试,晚饭后我散步走进一家学校,从门口到球场约200米,从进去到出来不过10分钟,在不到200米宽度,长度不足10分钟的平台里,有人在教室学习、有人在球场锻炼、也有人赶着出校门去约会、还有的在寝室玩游戏,他们曾经在这个时间地点相遇,而后又分开,然而,他们间的差距并不是平行线,不会永远不变,而是两条无限延长的交叉线。
我们今天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做的每一分努力,在10年、20年后将会被无限放大,反之我们今天每一次懒散、自暴自弃也会在10年后无限放大。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大家拿着一样的课本,一样的老师,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上课学习,而班上长得最丑那个每次考试都能拿高分,而像我们长得帅的总是垫底。
而我们的姑娘去学车考驾驶证后,也发现了,长得漂亮的那些都考过了,唯独她们长得特别丑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补考,最后通过分析,我知道了,虽说长得丑是主要原因,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她们在非驾驶练车的时候、等待别人练车的时间都在玩手机,没有进行总结和脑内演练。
做了那么长的铺垫,终于进入“暗时间”主题了。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以上摘自《暗时间》,作者刘末鹏。
建议各位战友读一读此书,
恳请各位战友读一读此书。
《四》
前面说到,发了一条朋友圈。
当时我发的内容是:成本就是成本,难成资本。曾经的努力,如今看来不过是一个幼稚的想法,然而,这却使我很悲伤。
解读参照上面的微信截图,这里重点讲“成本”和“资本”的概念。
这两个词是财务用词,这里我们要用财务的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
从财务的角度看,员工可以是企业的成本,也可以是资本。
能创造价值的,就是企业的资本,当我们的回报远远大于企业对我们的投资时,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企业的资本,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些高科技公司的研发人员,他们就是企业的资本,没有了他们企业就没有了产品,他们就是产品孕育体。
当我们回报小于企业给我们的投资时,我们就成了企业的成本。
资本要加大投入,而成本却是要降低、节省、压缩。
当我们能给企业创造高价值时,企业就会对我们加大投入,只要你一直能创造价值,那么它就会一直对你持续投资,他会给你权限、给你人、给你资源,给你职位。
而成本,是企业要控制的,因为创造价值低,就要控制你的权限,也要减少你掌握的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在新闻上没少见,为了压缩企业成本首先解聘的就是价值创造低的员工,而一直无法提高其价值贡献值的,最终也会被企业淘汰。
《五》
最后,我想谈一谈,员工对公司抱怨或不满的一些看法。
去年梁总写的心得分享有说到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看一看:
第二个:员工如何对待公司存在的问题
我们倡导员工都能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的下属,所以我们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发现上司或者公司管理的不完善点?这个时候作为下属,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应该认为:公司不完善,这才是我展示才能的机会。
任何一个员工都必须有出人头地的思想,至少我一直这样认为。但出人头地的机会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在公司不完善的领域中。但是,我们仅仅提出建议或者随便唠叨几句就能把握住机会了吗?不可能。我们不要对这种祥林嫂式的做法抱太大的希望。
我个人的认为:实践是最好的办法。我们鼓励在不影响到公司现有的管理制度情况下,任何一名管理人员都可以大胆实践新知识(前提条件:新知识必须是进步和向上的)。实践是检验你想法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成功了,你就收获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积分点,实践失败了,你就收获了学习反省的积分点。
我一直在鼓励大家这样做,我也一直大胆的这样做。因为任何类似“以后有条件再做”或者“换个环境才能做”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非老板员工,也不知道能在这个岗位上做多久、也不知道前进路上会有什么样的危机,会让你所有的理想成为泡影。所以“立刻做、马上干”是最好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给自己创造机会。
我可以代表营销中心讲这一句话:任何一个等到公司提出必须改善才行动的人,不符合我们所倡导持续改善文化的管理岗位用人逻辑。因为这类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缺乏成为优秀项目管理人的基因。
去年我们提倡“TQC持续改善”,当时和梁总探讨的时候,他教会了我一个“土壤培育”的理论,意思是说,我们要一直孕育土壤,总会有东西冒尖发芽的,如果我们不培育土壤,那么肯定没有发芽的机会,我们不指望所有员工100%的发芽成长,但,只要不停的浇水总会有发芽的。
之后我进一步理解,又有新的发现,“培育土壤”能使人“发芽”,也能使人“枯萎”(抱歉,是在找不到好的形容词),当我们在提倡一些积极理念的时候,即培育土壤的时候,会有员工发芽,但同时也有价值观不一样的员工在一直在忍受,因为这个土壤并不适合他生长,那么土壤就成了一个无形的筛选机制,会把一些消极的、不团结的、不认可公司理念的员工滤掉。
培育土壤,也是一个经理人的责任和义务。
年初和莫总吃饭的时候,聊到老家失业返乡人员的一些事情,最后我们一致认为:企业承担了我国人民道德继续教育的责任。
一个人从学校出来后,如果不能进入单位工作或自己从事某项事业,那么就成了失业人员,而失业人员过多的时候,往往是国家动乱的源头,而进入单位的人员,将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或企业文化的熏陶,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哪家企业不鼓励团结、互助、友爱、责任…….
人一旦长时间脱离这些制度和文化的约束,那么将容易走入歧途。
回到我们刚才的话题,如何对于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
梁总的看法是:公司不完善,这才是我展示才能的机会。
这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它使人更积极的面对问题,并鼓励以行动改善存在问题。
如果我们遇到的问题过多,不能改变又无法理解时,就容易形成积怨,而长期对企业积怨,对员工和企业双方,都是极具破坏力的。
我们现在谈如何理性看待问题,理解存在的问题。
我自己会从多个维度看待问题,什么是多维度看待问题呢?
例如:我们时常感叹某某公司福利好,比如google,或者一些春节发现金的土豪公司,然后回来一对比,咱们这里发的两箱水果,那可叫小气了。
这个是我们从福利对比的单一维度看问题的结果。
现在我们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2012年谷歌员工人均创造营收84.2万美元,当我们知道人均创收84万美元(500多万人民币)之后,那么我们就能理解,他们拿高福利、高工资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我们能做出这些贡献值,那么我们也能享受到这种福利。
又如,我们销售人员经常被客户对比竞争楼盘的价格后,说我们价格贵了,但是到节点公司要做促销的时候,又开始担心折扣太大而无法对已经认购的客户交代,前面希望价格低一点,后面又怕价格真降下来,这都是我们不能从多维度看问题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在提意见,其实只是在表达不满。
还有常见的,客服和销售人员间偶尔的争执,我们不能单单从我们自己角度看问题,试想每个销售人员手上都会遇到一两个难处理的客户,那所有销售人员加起来就会有十几个疑难客户,那客服面对的就是十几个疑难客户,这么一算我们就能理解他们的难处,同时客服要意识到,我们的工作角色注定要面对更多的疑难客户,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能因为这些事情而影响了工作态度。
看待问题考虑相关人员的利益是一个维度,环境背景是一个维度、人文风俗是一个维度、相关人员的性格修养又是一个维度、时间距离又是一个维度……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维度的空间,所以就不能单一维度,“一根筋”的想问题。
而管理岗更是要多维度的思考问题,一个方案,股东从回报率角度提自己的看法,项目总也会从项目总体考虑的角度看问题,工程、财务、物业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说因为人家提反对意见,就说对方不支持你工作,这是种不成熟的想法。
对公司制度也好,运营方案也好,工都要善意的关心它,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任教主(任正非)说:希望考评体系天然合理,是一种幼稚的思想。
还有一个大佬,柳传志说过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有话直说,好好说。
这话一直记在我的笔记本里面,“好好说”使我受用良多。
除了公司机密,我们鼓励大家多一些朋友做工作上的交流,有对比才能理性的看待问题,平时和朋友聚会聊天除了吹牛,我们还可以谈谈公司嘛,人家是怎么运作的,觉得好的有哪方面,坏的有哪方面,公司领导怎么做事的?
掌握的信息量足够的多了之后,我们看问题才能更客观,也才能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
梁神说得好,不足的地方才是我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发现问题就一起解决,抱怨是没有用的,负面情绪只会不断的断送你的激情和消磨你的时间。
《六》
我为什么要把培训内容,转成书面文字。
首先,我们要了解文字的力量。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类任何发明进步只有转换成文字,才能把脑子的思想寄存于物理层面并保存给后世,后世根据这些信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成就,我们现在享受的就是人类几千年以来的思想成果。
另一层面说,文字更易传达深邃思想与复杂情感,书面文字传递的信息稳定不变,可以随时回顾,而口语传达的信息遗忘速度之快、再次传达的信息损失之大,远超我们想象,以前我们都玩过一个拓展游戏:一组人按照要求,用口语传达信息给下一位组员,传达的人越多信息损失、扭曲越大,往往信息传达最后一人的时候,早已“面目全非”。
早前读了一本《信息简史》,柏拉图说的一段话足以概括书面文字的力量:
书面文化结出了累累硕果:历史和法律、科学和哲学,以及对于艺术和文学本身的反思性阐释等。这些成就中没有一个能在纯粹的口语文化中出现。
同时,写成文字也是我对自己知识的整理,方便自己回顾,也是为了和大家更好的分享。
梁总写的那篇心得分享,我每隔一段时间看,又会有不同的感悟,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或帮助,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事能把自己的感悟心得杜撰成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里,突然想起了,前段时间董事长去国外走访了几家企业,答应我们要写游学心得,然,一直未见发表,说好的有信则立,董事长还欠我们一篇《论美国少妇》,大家一起督促他。
我们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现在生存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游走在在家庭、企业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我们没有足够的途径去了解社会和人性,书是个好东西。
上一张,我喜欢的图片:
如果等待别人培养你成为诺贝尔,那么是谁培养了毛泽东、邓小平?成功者都主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者,要不断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任正非
我们同事很多喜欢看朋友圈的一些转载文,我个人建议在我们分辨能力不是很强的时候,还是多读一些经典的书,少看这些文章。且不说碎片化阅读的坏处,就文章的品质令人堪忧,很多文章纯是为了吸引眼球,时常看到各种“不转不是中国人”、“你所不知道的xxxx”、“xxx行业内幕”……
我们的爷爷奶奶、父母都是中国人,户口也落在中国,不抢不杀,尊老爱幼,连红灯都不闯的有志青年,因为不转一篇文章就不是中国人?
还有一些类似“xxx因为做了某件事情然后……”的系列,例如:某企业家因为做了什么事,使得他今日如此成功;某富豪前女友在他还没发达的时候分手,现在又他前女友后悔莫及,然后表示一番女人应该如何如何的……
只看到了成功的那几个,未看到失败的一大片;只见后悔失败的惨淡,未见成交的辉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逻辑谬误。
百度百科解释: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谬误”而不是“偏差”),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这里要打住了,目前本文已经超过1.3万字,说得太多难消化。
我们回顾一下本文主要内容:
1、为我们的第二转折点做好准备,我们已经看到机会,一切都还来得及。
2、人和人的差距,会随着时间而无线延长。
3、不做成本,做资本。
4、从多维度去理解一些存在的困难,然后去改善它,这才是我们的机会。
5、大家有话直说,好好说。
6、多读书,看更大的世界。
留一个交流邮箱吧:jiangshuming01@outlook.com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