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酸枣树
我一直觉得自己算个细心的妈妈,对于儿子的一举一动都能理解和体会,直到昨天晚上儿子那感情丰富的表现,我才觉得自己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误解他的。
自从来神木上班以后,我跟儿子又开始了两地生活,我们对彼此间的依赖和思念又被距离无情地拉得很长很长。因为工作原因,我周六晚上才到家,今天周一早上七点多已经坐到了办公室。满打满算,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5小时。每次临走时,我会提前一天就跟他说,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让伤悲来得那么突然。我从来不愿意像很多大人哄小孩一样骗他,我希望他明白有些事情是必须要面对的,比如我们母子之间每次的离别。有时候会觉得有些残忍,但这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他的妈妈还没有能力做到每天都陪着他快乐长大。
每次我回家,都会打乱儿子平时规律的作息时间。比如,他会不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会尽可能多的跟我在一起,尽可能多的给我撒娇、耍泼。为此,亲近的人都说我宠他,说我总有一天会把他宠坏,但我知道我跟儿子之间的底线,我不愿意一周两天的相处时间,都给他留一副凶巴巴的面孔,更不愿意让孩子失去了不可多得的撒娇机会,毕竟他才只有26个月,有些东西原本就是他该拥有的,我不想看到小小的他懂事得像个大人,那就太不正常了。况且,从总体来说,他是个懂事的宝贝。
昨晚10:40,婆婆已经睡了,妹妹也睡意浓浓,劳累了一整天的我也困得眼皮打架,只有儿子依然精神抖擞,拉着我陪他钻在被子玩躲猫猫。玩到十一点多,好不容易把他哄好,他又开始让我给他讲故事,直到把床头的故事书都讲完,他依然没有睡觉的打算,虽然我看见他已经瞌睡得快撑不住了。“妈妈,我要尿尿!”“妈妈,我要喝奶!”“妈妈,给我讲故事!”……他不停地提着要求,也不停地坐起来,然后再躺下,似乎有意让自己尽量不要瞌睡。我实在被他“折腾”得不行了,就疲惫地说:“赶紧睡觉,要不妈妈就先睡了。”然后,我闭上眼睛,不再理他,等待他也跟我一样很快入睡。
过了大约五分钟,我听不到他再有什么动静,小小的身体背对着我,呼吸匀称而安静。“终于睡着了。”我想。然而,当我偷偷瞄他时发现,两片小小的嘴唇挤在一块,不停地抖动着,眼泪在红红的眼眶里打转,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他在忍着不哭。“豆宝,你怎么了?”我轻声问道,声音中还带着几分睡意。“哇!”的一声,他哭了,什么也没说,转身把我的脖子抱得紧紧的,忍了好久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小小的身体在我怀里委屈地抖动着,眼泪顺着脸颊流进了耳朵里,直到那哭声变成了抽泣,却仍然一句话也没说。
“你是不是怕妈妈走了?”我含着泪,试探地问。没想到,这一声问候让原本啜泣的他再一次放声大哭:“我要照(看着)妈妈……”原来,他知道睡醒来之后妈妈就不见了,所以就一直忍着瞌睡照妈妈,为的就是留住妈妈,或者再跟妈妈多呆一会儿。“妈妈今晚不走,明天早上走,晚上还可以跟豆豆睡一夜呢。别哭了,要不妈妈也哭了。”我说着。于是,他不哭了,紧闭着双眼,睫毛上闪烁着的泪珠,顺着脸颊静静地流到耳朵里,两片小嘴唇依然剧烈地抖动着。不一会儿,他睡着了,睡梦中还拉着常常的呼吸声,那声音充满了委屈。
看着熟睡的儿子,我再也忍不住了,也哭了。其实,我就是个小女子,眼泪多得要命。早上5:20,闹钟响起的时候,儿子竟然也醒了,尽管昨晚十二点多才睡着,尽管不理解他的小姨一再认为,那是小孩子在临睡前的哭闹。他依然撒娇,使劲浑身解数拖住我。“我脖子痒痒”“我脚疼”“屁股也疼”“妈妈给我揉”“我要喝奶,妈妈去和奶粉。”……直到再次被睡意侵袭,他才面带微笑进入梦乡。然而,因为担心妈妈离开,总是睡不踏实的他,七点就醒了,然后是绝望地哭闹,再然后就是接受现实以后的安静。带着疲惫、倦意和绝望,瞅着电视上跳动的熊大熊二。
返回单位的路上,高速公路两边的沙丘此起彼伏,正如每次回家时看到的一样。正是那一连串黑影,将我跟儿子连在一起,又阻隔到两地。我想起,每次儿子不跟我通电话,不跟我视频的情形。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他在责怪这个不称职的妈妈,现在才明白:他是因为我不在身边,没指望所以也就不奢求。“假装的坚强,伪装得细腻,直到最后无法逃避时才感情崩溃。这次第,也许只有为娘的能懂。”这是我在儿子睡着后,发在朋友圈感慨万千的情绪浓缩。真觉得自己婆婆妈妈,但却无法避免地被击中了软肋。
星光不问记:沟通的第一要素,倾听。只要大人不着急地下判断和结论,认真听完孩子想说的话,我们往往会有巨大的发现。
附:每个童年都是成人给的
文/易水寒
无论萌与不萌,只要是孩子,都显得可爱;漫说人类,就是小狼、小狮子、小藏獒和小鬣狗,也显得可爱。那是因为他们(它们)没有攻击性,无害人心,无抵抗力。无辜的眼神,迟缓笨拙的动作,嫩嫩的皮肉,显示出在整个社会架构内,他们是最脆弱的一环。随便一个成年人或者一个成年动物,都能轻易将其置于死地。说他们可爱,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了主宰者的角度。
每一代孩子有每一代孩子的苦痛和欢喜。我不知道孩子是否愿意跟大人们比童年,但我知道很多大人喜欢跟孩子比童年。标配说法是,你们有智能游戏,但没有河流、山川,看不到星星,享受不到鲜花野草的芬芳。我们贫困,饥饿,但精神生活丰富。你们要什么有什么,但孤独、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的童年值得怀念,你们的童年乏味单调。
我曾问女儿,你童年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不快乐的事儿是什么?并简单说明理由。答案是,快乐一.在澡堂里吃饼干。因为平时不爱吃饭,姥姥为迫其吃饭,就限制她吃饼干,去澡堂时姥姥为了不让她乱跑,会拿饼干稳住她;快乐二.不吃饭;快乐三.滑冰。不是穿着滑冰鞋在溜冰场上,而是冬天在学校操场上冻得很结实的冰上滑;快乐四.跳绳比赛。因为跳绳水平高,有成就感。不快乐的事,一.吃饭;二.做那些莫名其妙的逆天的课外练习题;三.妈妈命令收拾东西;四.出去旅游时爸爸妈妈总是不让她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说不安全。感觉自己被约束;五.刘梓桐来咱家玩。刘梓桐是小表妹,每次来都把她的玩具搞得乱七八糟……
孩子的快乐与不快乐,基本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而是凭直觉。你认为重要的,在她那里一点都不重要,你认为不重要的,在她那里也许非常重要。她有可能记一辈子,并因此影响了未来的价值观。我们对他们的世界的打量与概括,完全是想当然,从自己的角度感慨与感怀,这种感慨在孩子那里也许很可笑。你的青山绿水,你的鲜花野草,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自有属于他们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自己的童年并没什么选择权、主宰权,甚至没有发言权。所有人的童年都是他们的长辈那一代成年人带来的。你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忍饥挨饿,那是你自己愿意的吗?现在的孩子只会打电玩,电玩是他们自己发明的?设备是他们自己生产的?还不都是由成年人提供?原先的河流变成臭水沟,绿地抹平,建起一座座楼房,环境越来越恶劣,难道是孩子们的罪过?或曰,我又没参与破坏环境,是其他人破坏的,我也恨他们。但你是成年人,有行动能力,作为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一员,既然没有阻止、无法修复,作为孩子心中的“天”,你也是有罪的。所有孩子的童年都是所有成年人给他们的。你不能给了他们你认为糟糕的童年,然后还笑话他们。
孩子多无辜啊。
全网知识馆hupandaxue.cn,星光不问赶路人!